首页
 > 专题专栏 > 往期专题 > 2020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 > 交流材料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创新催生强劲动能(海安市)

发布日期:2020-01-20 17:11   浏览次数: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海安坚持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向,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努力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地区。先后获批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地区,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榜、工业百强县(市)、中国创新百强区县排名中分别列第28位、第7位、第25位、第14位。

一、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海安以创新驱动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成立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难点问题。出台《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创新型县(市)推进工作责任制,逐一分解23项国家监测指标和34项自我加压指标到部门和区镇,并开展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和科技创新工作“谈优谈差”活动,提高考核分值和权重。成立开发区科创园、高新区科创园,建立科创园与科技局“双向交叉兼职”机制,在各区镇、各产业集群以及重点培育企业设立科技人才发展办公室,强化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形成工作联动机制。

二、创新要素补足短板

出台《关于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实施“海陵英才”计划及若干政策的意见》、“人才新政40条”等文件,强化人才招引等政策落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019年,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5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29人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700多人。省政府通报表彰我市为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成效明显地区。

科技金融服务成效明显,我市作为全省“苏科贷”业务A类地区,探索引进中投融资担保海安有限公司科技担保机制,每年向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超亿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全市拥有主板上市(含境外)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科创板储备企业3家。

三、企业主体强基增效

大力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建立高企培育库,实行保姆式、专业化服务,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全市高企总数达270家。放大科技税收优惠激励效应,264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总额达5.8亿元。扎实开展“机关部门服务企业科技行”“创新创业在海安”和“中科院专家走进海安”等活动,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高频次、广覆盖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企业由“被动创新”向“主动创新”转变,全市500多家企业与160多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中科院系统、“双一流”高校合作项目占比近50%。

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政策引导机制及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主导产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一批重点产业数据库,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0件,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科技引领,持续培育壮大十大产业集群,建成国家锦纶差别化生产示范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国家火炬特色锻压机械、电梯设备、建材机械、磁性材料产业基地以及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40多个特色产业基地。强化单项冠军培育,筛选行业单打冠军后备企业,制定具体方案,落实挂钩部门,实施梯度培育,全市4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农惠民,鑫缘茧丝绸产业园、中洋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园、雅周农业种植科技园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园示范区,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数达20家。粮食单产实现全省“十四连冠”,生态健康养殖比重逐年提高,蚕桑综合指标连续32年全省第一。

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全社会创新理念,从市负责人到区镇负责同志,都在潜心谋创新、带头抓创新;广大机关干部帮助企业转理念、跑高校、找专家,实现了“小科技”向“大科技”的华丽转变,锻炼了一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企业家重视创新、全社会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快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