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向“深融”挺进,探“先发之路”

发布日期:2021-07-30 09:05   浏览次数: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向“深融”挺进,探“先发之路”

新华日报 2021年7月28日 第15版

5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揭牌,长三角四大产业链联盟集中亮相;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并正式启动运行;7月,江苏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拥有雄厚科技创新资源的长三角地区,正蹄疾步稳向着协同创新“深融”挺进。

作为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之一,江苏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正积极投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不断探索和先行先试中,寻找一条以创新一体化为特征的“先发之路”。

本报记者 蔡姝雯

平台共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基地拔节而长

去年12月29日,科技部发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吹响了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的“集结号”。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半年来,一批共建的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拔节而长:江苏牵头、长三角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江苏牵头、上海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首套试验台位在连云港市顺利点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并启动运行……三省一市科技要素正在加速集聚、融合、流通。

“中心于6月正式运行,目前已经启动了若干个长三角区域跨省市合作共建研究所项目,比如江苏产研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在‘水泵之乡’浙江温岭建设专业研究所,服务当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中心在南京江北新区、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苏州相城)、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浦东)启动建设三家创新综合体,“目的就是集聚长三角范围内的企业研发分中心、专业研究所、高校院所代表处等各类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的物理空间,促进长三角地区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

共建,让科技创新不再单打独斗,长三角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在此实现协同联动,形成区域最强的创新能力。共同打造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让长三角各合作机构实现共赢。

以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为例:参与CENI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利用江苏未来网络研究院建设的骨干网络资源,顺利开展其承建的CENI部分的工程组织与对外服务工作,其承建的试验设施已成为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托CENI在沪宁两地间构建的近600公里确定性广域网环境,江苏未来网络研究院与华为、紫金山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宝信软件等单位一起,正在策划开展全球首个广域云化PLC(可编程控制器)试验,该试验将为工业控制系统加速走向远程集中控制模式、工业控制网络广域化打下基础;在CENI基础上,紫金山实验室正在建设苏浙沪皖新型工业互联网承载专网,推动长三角工业企业协同创新与转型升级,目前项目一期已建设覆盖城市包括南京、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泰州、南通、上海9个城市,后期还将拓展到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区域。

项目共担,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得以突破

共建长三角高水平创新平台,最终目的是为了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让长三角成为“原始创新动力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仅‘高质量大尺寸(6英寸及以上)氮化镓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这一个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我们就牵头联合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纳米所、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苏州纳维、苏州晶湛等13个长三角优势科研团队进行集智攻关。”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院长徐科说,13个科研团队依托开放共享平台,进行跨区域、产学研协同攻关,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技术进展:6英寸碳化硅上氮化镓外延质量进一步提高,AlGaN/InGaN异质结制备的肖特基二极管(SBD)实现超过10000V的超高击穿电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结合长三角科教优势和产业发展态势,我们目前已经凝练并启动了高温合金关键材料及制造技术研发、超级表面电子显微镜研发、汽车用芯片研发设计与制造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外,结合江苏细分产品龙头企业技术需求,中心还筛选出一批企业重大技术难题,组织长三角区域的产学研融合对接,如6英寸碳化硅生产技术、高速硅光芯片与先进封装技术、LNG 传输设备关键部件高强度超低温用材等。

据统计,2020年,三省一市全年安排用于联合攻关的省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超过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亿元;技术市场相互间合同输出1.4万余项,同比增长26.7%;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的重大科学装置和科学仪器总价值超过431亿元;长三角科技人才库已汇聚20余万名科技专家信息,平台累计访问量超过120万人次。

“鼓励以创新联合体形式承担科技项目,支持三省一市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区域内上下游力量共同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有利于形成长三角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子睿说。他同时提醒,在协同创新中,要建立立项前会商机制,在共同产业技术领域互通指南、榜单等信息,促进科技项目资源合理布局。

打破边界,新的“一体化”体制机制仍需探索

紧锣密鼓推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尽快破除制约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韩子睿认为,三省一市需进一步打破地域边界和思维边框,积极探索推进战略一体化决策、政策一体化制定、力量一体化整合、资金一体化使用等。

5月27日,在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正式揭牌。据了解,办公室由科技部与三省一市共同组建,实行“双主任”制,共同对区域性创新目标、重点任务、资源布局等进行协商和统筹。“这使得三省一市这股绳拧得更紧,有利于在国家战略任务统领下,以更强力量、更高效率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任务落实。同时,有科技部的牵头和指导,未来长三角科技任务凝练也将更加契合国家重大创新需求。”韩子睿说。

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如何实现一体化管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探索新的体制机制。

“在管理运行上,中心采取‘一套机制、一个团队和一体化管理’的方式运行。”中心负责人介绍,一套机制,即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现有体制机制为基础,在专业研究所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组织实施等核心业务上采用同样标准和机制,结合各地实际再优化再创新;一个团队,即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团队为基础,三省一市根据业务需要各自招聘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运行管理团队;一体化管理,即三省一市委托运行管理团队一体化开展各项业务,整合长三角科创资源,组织实施产业技术联合攻关。管理运行团队不分区域,拉通管理、统一考核。“以此共同构建一个面向长三角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实现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

“协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我们将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推动从项目协作向政策协同转变、从常态化的工作联系向深层次的创新体系协同拓展,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加快形成一体化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