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三月的北京,春和景明。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技工作方面的内容仍然是一个“重头戏”,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堪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振信心的热门词汇,引来科技领域代表的热议。
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过去一年我国在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科技创新取得的新成效,列举了载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作为科技界代表听了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秦说。
“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对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务实,讲了政府干什么、怎么干,目标非常明确。
在振奋于报告内容的同时,代表对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理解中的这股力量其首要任务是立足前沿科技、解决国家在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是要强劲支撑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逐步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切实解决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短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对记者表示。
王秦表示,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去年以来,江苏省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机遇,集中力量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平台成功获批,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团队第三次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
如何发力
如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部署接下来一年的任务时,给出了答案。
具体来说,“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作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 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
“这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平说。
罗平表示,当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基础研究、增强源头供给能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只有对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才能保证我国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此外,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也是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更能有效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可以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国家实验室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现后,就成为各地方政府突破的重点项目。罗平表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科技创新平台,对促进我国科学源头创新,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将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围绕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举全省之力,整合创新资源,加快这类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
“今年我们也将聚焦江苏优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江苏,着力在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上有新的突破。一是加快省实验室建设。二是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三是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王秦说。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政府对创新驱动发展痛点的关注越来越精准。”黄政仁说。
罗平表示,这些任务的部署,将有利于我国科技事业的锻长板、补短板,引领和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
需要久久为功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从长远来看,“壮大战略科技力量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才。” 黄政仁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我们希望这些政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环境都能够真正的落地、落实,让科研人员安心致研、专心致研、高效致研,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黄政仁说。
来自科技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基础研究就是科技创新的摇篮 ,就是未来的国家竞争力。这是中国科研的冲锋号,作为科技行业的代表,我深感振奋、热血沸腾,必将响应号召、全力以赴。
王秦从自身工作谈到,下一步,江苏省将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紧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双碳”科技支撑、科技人才队伍、体制机制改革上有更大突破,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加快创建若干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部省联动实施双碳领域重点专项,依托苏南自创区探索开展企业基础研究投入、高层次科技人才贡献奖补试点,加强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人才、战略科技任务的统筹部署,努力在创新“高原”上树起更多“高峰”。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