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重点新闻

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发布日期:2022-04-14 15:04   浏览次数:

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2017年获批建设以来,始终聚焦一条主线,链接供需两端,夯实三个支撑,实施四项改革,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苏南”模式,大力转化应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全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更强动力。截至2021年底,示范区集聚了35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累计获得省级财政资金24亿元,实施了31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是2017年的3.2倍,在全国率先布局了17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命名50家成果转化示范企业,相关做法得到科技部认可和推广,相关工作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验收并获评“优秀”等次。

一是聚焦一条主线,组织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焦提升苏南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这条主线,以组织推动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以集成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为抓手,布局了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重大战略科技力量,集成配置了各类创新要素,催生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战略产品,通过开发多元化应用场景,加速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苏南产业基地转化落地,有力支撑了示范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5个城市和5个园区主动参与国家“百城百园”行动,苏州市成功获批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17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累计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场景建设53个,总投资额逾46亿元。

二是链接供需两端,省地合力争取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供需两端双向发力,一方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深化合作,争取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优先转化权,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承接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设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正式启用,44家中科院创新载体落地,“1+N”清华-苏州创新联合体、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等一批一流创新载体投入运营;搭建“2+N”重大产学研活动平台,每两年分别举办面向国内国际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南京创新周”“苏州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等地方产学研活动品牌形成合力,平均每年组织各类校地、校企产学研活动1300余场、服务企业超过2.2万家。

三是夯实三个支撑,构建加速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全面夯实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三大支撑体系,构建加速成果转化的良好生态。组建了一支从技术挖掘、分析评估到推广落地的专业技术团队,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智能服务平台和跨国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累计入库成果、专家等科技资源4万多项,发布企业需求3.5万余条,推动成果对接1.1万项次,促成合作协议及意向近5700项。实施“创业中国”苏南示范工程,吸引高能级创业者带着科研成果入驻孵化载体创立硬科技企业,目前示范区建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家,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456家,占全国的近1/10,在孵企业超过3.3万家,是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健全“首投、首贷、首保”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上交所苏南基地等服务载体,省政府投资基金在苏南设立子基金62支,累计投资金额超过1100亿元,“苏科投”“苏科贷”“苏科保”等累计为4600余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提供了约730亿元资金支持。

四是实施四项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等四项改革举措,推动高校院所先行先试,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做出探索和实践。率先落实“科技改革30条”等创新政策,示范区内高校院所配套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科研人员拿大头、科研团队持大股”成为趋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2项改革,累计引进项目经理团队214个,转化技术成果近4500项,衍生孵化企业超过1000家;推进南京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4所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3项举措入选科技部典型举措汇编;累计建设30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入围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

来源: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