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近期专题 >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 新闻报道

科技顶流、创新先锋!今天,追一追江苏闪亮的星

发布日期:2022-06-10 10:47   浏览次数:

6月9日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0年度、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和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获奖单位(集体)、企业和个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贲德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有炓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阮长耿获2021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

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共271项,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52项。10家企业获得2020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7名外籍专家获得2020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共263项,其中一等奖44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43项。11名青年科技人才获得2021年度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4名外籍专家获得2021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共表彰50家先进单位(集体)、46家优秀企业和46名先进个人。通过设立这一奖项,江苏已形成由科学技术奖、友谊奖、科技创新发展奖三大省级表彰共同组成的科技创新奖励体系,为全国首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天,让我们走近受表彰的科技顶流,听一听他们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人生经历。

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贲德院士

科学家要爱国,不计名利讲奉献

作为我国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开拓者和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奠基人,从1963年至今,贲德院士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从事国家预警探测领域雷达装备技术与系统研究工作,为突破相控阵体制的尖端技术作出突出贡献。他主持研制我国第一部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开启我国机载火控雷达系列化发展之路。

贲德院士积极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气象、航管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雷达装备。像探地雷达,可探测地下电缆、管道、地基,从而有效避免汽车陷入马路空穴。无人驾驶汽车也可依靠探地雷达来观测周围环境,继而判断如何行驶。

当谈及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时,贲德院士认为,协同是取长补短的最佳创新形式,要重视组织协调和顶层设计,不同单位融合协作,如果组织不力可能效果甚微。

“科学家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广阔的眼界、坚强的毅力,才能在科研道路上摘得硕果。”谈及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时,贲德院士表示,科研工作要服务国家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这样项目课题才有实际意义,成果才能得到广泛应用。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

贲德院士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看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要有爱国精神,要有奉献精神,不计名利投身探索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果。

“未来,我会以更大的努力投入雷达创新研究,探索雷达技术前沿,不断创新,在科学技术上永攀高峰。”贲德院士说。

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郑有炓院士

捐出200万元奖金,设立基金培养人才

说起自己奋斗近70年的半导体事业,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有炓谈兴甚浓。

对于此次获奖,郑院士“深感荣幸、备受鼓舞”,他对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郑有炓院士是我国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积极倡导并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和产业发展。当前,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去年12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大会举行,江苏的南京和苏州两个分平台挂牌。

“我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郑老说,在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化进程中,在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中,第三代半导体与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形成优势互补,发挥着独特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他相信,在固态照明、紫外探测、新型显示、射频微波和功率电子等主要科技领域,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有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江苏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指数高达64.8,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系列人才数据也居全国前列。郑有炓院士指出,这充分表明,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科技大省、人才大省,在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中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科学研究就是要爬过一山又一山,不断攀向新的高峰。”耄耋之年的郑老,走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和团队聚焦Micro LED显示技术。他告诉记者,AR/VR是人们进入“元宇宙”的硬件门槛,AR/VR头盔的近眼微显示器是微显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Micro LED微显示”成为进一步发展AR/VR的近眼微显示器的优选技术。

郑有炓院士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包括6位特聘教授、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国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谈及人才培养,郑老青年科研人员充满期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关键在青年人才培养,要营造汇聚天下英才的氛围。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成就人才就是成就事业。”为此,他决定将此次奖项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南京大学郑有炓科教基金”,旨在培养半导体人才。

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获得者 阮长耿院士

在自己专业领域,为人民多做点事就是最大幸福

作为2021年度江苏省唯一的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大附一院阮长耿教授是中国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在他的主导和推动下,江苏在血液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血液疾病诊疗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获得2021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我感到很荣幸,感谢支持我工作的苏州大学、苏大附一院,感谢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苏州血液学科长期以来的重视和支持。”阮长耿说,更好地解决血液病这一长期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需要科技工作者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围绕出凝血异常疾病的精准诊疗、恶性血液肿瘤的免疫靶向治疗、血液肿瘤的致病机制和诊疗三方面,阮长耿长期以来深入研究。“如果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的祖国、为人民多做一点事,这就是最大的幸福。”阮长耿深情地表示,他受老师和前辈的影响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热爱自己的事业,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以后,就要一直坚持做下去。二是严谨、求实、创新。做学问或者做医生尤其要如此,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上还力争有所创新。他热切地希望,大家能向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学习,要有雄心壮志,踏踏实实、不弄虚作假、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最大的精力奉献给科研事业。

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 刘加平院士

激励科技创新,江苏氛围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刘加平荣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称号。他多年投身于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超高性能化”两大核心领域,成果应用于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太湖隧道等110余项重大工程,为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此次获奖,深感荣幸。这不仅仅是对我本人,也是对我们团队长期以来创新创业发展的认可和褒奖。”刘加平表示,科技创新发展奖的设立,将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创新,有助于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在刘加平看来,江苏有着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比如,省科技厅设立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在成果转化方面,江苏也有诸多激励政策。江苏还有采用先进技术的氛围,“我从事的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正是由于江苏有这样的氛围,我们的一些新成果才能运用到实际工程”。

刘加平指出,要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创新发展,不只涉及一项技术本身,而是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在创新链的不同阶段,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化、再到重大工程应用,江苏都有不同的支持政策,所以我们才可以进行全产业链的创新。” 

多年来,围绕国家工程建设重大需求,刘加平积极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形成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攻克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国际难题,引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他主持完成“973计划”和沪苏通长江大桥等科研课题30余项,多次获国家科技奖、中国专利奖,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单位(集体)紫金山实验室

竞逐国际赛道,摘取6G皇冠明珠

5G时代,下载一部电影可能只需几秒钟;而在6G时代,这样的任务一眨眼就能完成。不过,这些只是“6G宏伟目标中的沧海一粟”,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说。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下称紫金山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6G总体技术研究任务,创造太赫兹无线通信世界最高实时传输记录等一批重大成果。在今天召开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获授“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单位(集体)”。

“这是对我们近几年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极大激励。”尤肖虎表示,紫金山实验室在成立不到4年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得益于省市政府的支持,以及实验室本身体制机制的改革。

“省市政府在科研经费、人力资源等方面配套支持,给紫金山实验室提供一流的科研环境,创造一个崭新的平台。”尤肖虎介绍说,紫金山实验室破除过去科研机构的条条框框,引入“领军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学家很大的自主权;引入新的资源配置机制,最大效率发挥资源的作用;引入一系列激励机制,将90%的成果转化权益归于团队或个人,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今年初,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这项核心技术巨大的频谱资源可支撑1Tbps通信速率,比5G提升10到100倍,打破世界无线通信实时传输最高纪录,能满足全息及“元宇宙”通信等新型应用需求。今年3月,这一项目斩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的容量需求仍在不停增长。尤肖虎预计,到2030年,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将是现在的100倍甚至更多。6G要大幅提升传输速率,在更高频段上探索新一代特别是6G移动中心系统的传输体制——这被尤肖虎比喻为“6G皇冠上的明珠”。

在6G国际赛道上,尤肖虎团队率先取得突破。今年初,尤肖虎团队在全世界率先发布100Gb/s(比特每秒)到200Gb/s的太赫兹无线传输系统,创造世界上最高的无线通信传输记录,为6G发展奠定基础。下一阶段,他们将努力将传输速率提高到1000Gb/s。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 南农大副校长丁艳锋

稻麦绿色高效栽培,推动粮食增产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是稻麦两熟的典型地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75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江苏能做到稳定高效产粮,与农业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在今天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牵头的“稻麦周年丰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项目,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稻麦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工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机械化生产颠覆以往的生产模式;“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秸秆还田”也带来新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丁艳锋和研究团队展开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并落实“周年丰产模式-高效接茬、绿色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的系统化解决思路。

“我们合理安排稻麦周年的生育阶段,重构江淮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丰产接茬模式。”丁艳锋说,他们在种植体系上集成稻-麦两熟丰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体系,帮助农民通过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效益,让农民愿意种粮。他和团队减少秸秆还田对稻麦苗期的影响,创新高效接茬的立苗障碍消减技术和周年氮素高效绿色管理技术,将生态技术转化为丰产技术。

“无论是政策、资金的支持,还是平台的搭建,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措施都走在全国前列。”丁艳锋表示,下一步,他和团队计划将科研重点聚焦在粮食肥料减量。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保证粮食产量,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 南京大学教授蒋锡群

尽早发现肿瘤,精准打击肿瘤

说到获奖项目成果“高分子纳米诊疗材料的功能调控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南京大学教授蒋锡群解释道,项目围绕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关键问题,以肿瘤的超灵敏诊断、药物靶向精准传输和诊疗一体化为目标,创制多种新型高分子诊断试剂和药物传输系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学发现。

肿瘤早发现早治疗,一直是科学家们攻关的难题。“立项之初,我们就考虑如何尽早发现肿瘤信号来及早提醒病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高分子光学探针可以对乏氧、酸化等肿瘤微环境产生多重响应。此外,引入苯硼酸基团到纳米药物,利用苯硼酸对肿瘤的靶向功能使纳米药物更好地精准‘打击’肿瘤。”他说,通过这项原理,可构建具有成像、化疗和光热治疗功能的高分子纳米诊疗平台。

这一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当中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边界,彻底清除看不见的残余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的再生、转移。“如果把肿瘤的精确位置输入电脑,机器人可以根据定位来手术。”蒋锡群介绍说,这种“手术导航”,对外科手术有很大帮助。 

对于江苏设立的前沿引领项目,蒋锡群给予很高评价。“前沿引领项目召集顶尖科学家,根据自己的意愿、好奇心,自由探索重大科学发现,这无疑激发科学家无穷的创造力。”他举例说,2020年江南大学陈坚院士负责的前沿引领项目进行功能蛋白和蛋白药物的创制,是用途很广的颠覆性技术广。蒋锡群负责的项目,得到省科技部门的政策支持,正在全力推进抗体药物研发。此次获奖的项目,基本完成基础研究,正在推进临床转化,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