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近期专题 > 2024全国两会 > 江苏代表团

代表委员热议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

发布日期:2024-03-07 11:31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题,也是改革题。如何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

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目前我省各地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市副市长张桥委员说,近年来,苏州加快“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已先后批准建设55家市级大企业研究院,推进建设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累计建设培育市级创新联合体120家,集聚企业超6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超300家,凝练攻关任务600余项。张桥表示,借鉴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模式,苏州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下一步,将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进一步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科技创新落到企业和产业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涉及多个部门,‘九龙治水’、政策交叉重叠的情况仍然存在。”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常州市委会主委,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委员调研发现,在地方实践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统筹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科研资源配置不平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地方产业发展联动不充分、政府部门间创新协同效能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蒋鹏举建议,统筹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协同发展战略,在区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设立科技委或者创新委等组织形式,组建创新重点工作专班,形成定期议事、共同谋事、协同干事的工作格局。蒋鹏举告诉记者,常州已启动2024年“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集聚创新要素联合攻破一批制约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3个中榜项目榜额近1亿元。

弥合“校企所”隔阂,打造紧密型科研组织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关键交汇点,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接,高教界期待持续“破题”。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但从科研组织的结构关系来看,各主体在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目标追求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苏州大学党委书记张晓宏代表建议,在工作模式上,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的系统规划,主动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面向产业共性问题;在体系建设上,要以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为重点,采取“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模式,打造产学研社区;在评价机制上,强化“团队制”“长周期”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审等各类评审中,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重大任务攻关。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委员表示,高校要树立“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大学办大学,打开大门办大学”的开放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发展,“南师大正加强前瞻性布局,打造战略学科力量,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学校与常州、南京等地紧密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在常州落户创新项目20多个。”王成斌表示,学校将努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让人才无碍流通,打响生产力提升“持久战”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

徐工机械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代表认为,于企业而言,在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关键要素中,最重要的还是人才。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相互“破壁”,才能让人才无碍流通、为创新“提速”。

单增海介绍,当前,徐工集团牵头组织成立了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方式运行,股东包括徐工、宝钢等15家单位,联盟包括山推、浙江大学等76家单位,股东及联盟单位汇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2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主机企业、零部件企业、基础材料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多元融通创新,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今年,徐工机械将加大对新能源工程机械、商用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

算好“人才账”,才能打响生产力提升的“持久战”。中天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董才平代表介绍,近年来,集团陆续开展“百人计划”“雁阵沙龙”机制等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职业发展“三通道”涵盖20个职级,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通道,根据发展需要在序列间相互转换。董才平表示,集团今年将进一步开展“跨领域、跨专业、跨地区”干部轮岗,让更多人成长为独挑大梁的“多面手”,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赋能助力。

来源:新华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