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我省科学家发现5亿多年前“海绵宝宝”

发布日期:2024-06-12 09:39   浏览次数:

我省科学家发现5亿多年前“海绵宝宝”

新华日报 2024年6月12日 第11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发布消息,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湖北宜昌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冠群海绵动物化石,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5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

海绵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后生动物。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分子钟推测表明,海绵起源在大约7亿年前,但确切的海绵化石记录直到约5.39亿年前的寒武纪才大量出现。寒武纪之前的海绵化石记录十分稀少,且大多存在争议。海绵化石记录存在长达1.6亿年的空缺,这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被称为海绵早期演化中“消失的岁月”。

近年来,南古所研究员袁训来和国际研究团队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大规模的化石挖掘,新发现一类大型海绵动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袁训来介绍,本次新发现的螺旋网格海绵体长约40厘米,底部有固着的盘状结构,上半部分呈倒置的锥形,整体呈现类似高脚杯的形态。在锥形身体的表面分布有规则的网格状结构,下部的网格状结构呈螺旋排列,螺旋网格海绵因此得名。

“螺旋网格海绵的发现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空缺,提供了早期海绵动物的关键化石证据。”袁训来说,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确实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这一发现提示研究人员不能完全以现生海绵作为蓝本去寻找前寒武纪海绵化石,因为早期海绵可能不具备现生海绵的所有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螺旋网格海绵可能成为理解动物演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袁训来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