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再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 这两个科研团队为何“不一般”

发布日期:2024-06-26 15:02   浏览次数:

再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

这两个科研团队为何“不一般”

新华日报 2024年6月26日 第11版

6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群星闪耀”,斩获39项通用项目奖项,其中主持完成14项。记者注意到,在这14个获奖团队中,来自南京大学的闻海虎教授团队,以及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段金廒教授团队,他们都不止一次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多次获奖的荣誉光环背后,有着长达10年甚至20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默默耕耘,也有着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动力。科技周刊记者深入对话这两支屡获殊荣的团队,揭开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

探索面向未来的低能耗材料

闻海虎教授率领南京大学团队主持的项目“铁基和镍基超导机理问题研究”,刚刚获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已经是闻海虎教授第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年,他所主持的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他因为对铁基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3次获奖内容不同,但都与“高温超导”研究紧紧相连。

闻海虎教授长期从事超导材料和物理问题研究,从研究生开始就投入超导物理研究,30多年来一直在超导这一领域默默耕耘。

“超导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闻海虎介绍,超导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基础物理意义,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它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领域。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高温超导体被陆续发现,对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是Science杂志评选出来的人类目前面临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

闻海虎团队此次获奖项目,正是针对高温超导体中的铁基超导和镍基超导开展机理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在10余年间围绕该项研究已经发表了百余篇相关科学论文,此次报奖的有5篇代表性工作,其中多个创新亮点被学术界所关注。比如,团队针对超导态下电子配对的机理,从多角度论证了铁基电子配对的本质特性;在镍基无限层超导薄膜中,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其主要的配对形式是d波超导能隙。

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低能耗材料,将在能源领域、信息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在闻海虎看来,超导研究领域正蓬勃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也正逢其时。“目前产业界已有一些应用,比如核聚变研究的磁体、医院内核磁成像的磁体、高频滤波器、量子计算等。现在高温超导材料还不是太多,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将再接再厉,发现并合成更多好用的高温超导体,争取更大的科学突破。”闻海虎说。

让全世界都听懂“中国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牵头的“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次获奖是段金廒教授继2018年“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和2011年“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后荣获的第三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早在20年前,刚刚被调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的段金廒就在思考,中医方剂浩如烟海,仅南中医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就收录了近10万首方剂,“如此庞大的方剂体系是如何衍化的?其中有什么规律性?”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他研究的初衷。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段金廒及团队创建了基本方与衍化方的典型性与系统性、结构特征与衍化规律、功效取向与机制差异、功效物质与量-效关系的四层次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构建了客观反映方剂类方病症、结构、功效、物质、量效五单元的关键技术群。

一首方剂的每一味药都含有百余个成分,段金廒团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物质基础角度阐明了方剂随药味组成和剂量变化,作用于不同病症的功效物质组成及特点。“随着技术手段的丰富,我们掌握了更多数学模型、色谱-质谱的联用技术、代谢组学技术,还通过建立体内外各类模型模拟疾病不同阶段,得到客观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段金廒说,“研究成果文章发表后,不仅要让中国人看得懂,更要让国际上的医药学者都能听懂中医药的有效性。”

谱写坚守与创新的“双重奏”

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闻海虎和段金廒的成就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与坚持。研究工作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

闻海虎认为,科学创新有时伴随着反常规的重大科学发现,如超导现象的发现本身,或是那些初听不可思议,却最终被证实的理论。比如,193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预言的马约拉纳粒子,直到近年才在凝聚态物质中找到踪迹。此外,还有那些与现有理论相悖的新颖观点,它们需要实验的严格验证才能站稳脚跟。

“一个创新工作,我们很难预计其结果和投入时间。”闻海虎说,“一般是产生某个思想,或从一种新样品开始,然后组织实验和研究,但思路是否正确,难度究竟有多大,这无法从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可以预测,这就跟打一场战役一样,你无法完全把握战役演变的情况。我们的一些课题方向,即便是最快的,周期也要两年左右,比较困难的,需要四五年后工作才能开花结果。”

段金廒所参与和开展的项目工作,几乎没有短于20个年头的。段金廒感慨,自1980年从沈阳药科大学毕业后,到宁夏药品检验所工作,后来参与到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使他对中药资源的感情非同一般。他仍记得,当年老师曾告诉他,中药的非药用部位如根部、地上茎叶等被废弃,对中药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环境问题。受老师的启发,段金廒开拓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研究领域,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创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也创立了新的交叉学科——中药资源化学学科。

无论是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还是对经典方剂或中药配伍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段金廒始终秉持着密切结合临床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寻求重要科学问题和应用价值来组建团队,开展科技创新。“人不能急功近利,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和毅力,这样才能把祖先留给我们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发展下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