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单位供图)
“科研人员只是‘发球者’,这个球究竟能不能进球门,中间还需很多‘传球者’。”7月5日,在第二届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参赛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宣勇教授由衷感慨。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就犹如从“发球”到“进球”的过程,需要无数“传球者”的支持。记者梳理26项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队伍,发现他们无一不经历了艰难的创业过程,而他们突破重围、闯入决赛、推进项目落地转化的背后,政策、资金、平台、孵化服务等全链条的支持发挥了巨大作用。就像一张细密的网,接住了创新路上的每一次颠簸,托举着技术向市场的终点线奔跑。
如何“发球”?从临床中发现需求
在决赛的5大领域中,生物与医药领域共有6个项目参加总决赛。“参赛项目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痛点和未被满足的重大需求”这一特点,在生物医药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有超过10亿牙颌面畸形患者,但每10万人中仅有0.4名正畸医生。我们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希望能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解决。”东南大学副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影像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伍家松带队的参赛项目《牙颌面畸形一栈式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全流程数据驱动、三维可视化分析和智能技术赋能三大核心优势,开发了一套适用于牙颌面畸形诊疗全流程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该项目可提升口腔诊疗的精准性、效率和个性化水平,缓解患者多与正畸医生少的矛盾。
科研人员如何“发球”?面对记者的提问,常年围绕医疗卫生领域进行研究的伍家松表示,和医生、患者多交流,在临床中就能发现需求。“我们关注这项技术就是从临床开始的。牙科正畸医生经常使用‘二维定点’技术,这项技术存在严重的混叠伪影,影响诊疗效果。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通过更直接的‘三维定点技术’解决这个问题。”此外,他们发现,中国口腔正畸行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技术水平高的正畸医生往往集中在三甲医院,因此迫切需要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以赋能基层或民营医院。
面对临床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痛点和需求缺口,团队从以医学信号和医学影像为特长的东南大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发球”,开始了“三维自动定点”这一核心技术的产品化之路,并开发了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以有效提供技术赋能。
另一记漂亮的“发球”,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东华大学共同主持的《智能响应微环境的糖尿病创面修复水凝胶敷料》项目。刘宣勇介绍,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糖尿病创面敷料市场中,临床现有敷料还不能有效解决糖尿病创面修复的问题。
项目团队研发的糖尿病创面修复水凝胶敷料能够智能响应创面活性氧、葡萄糖、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炎症因子等微环境,并具备抗菌、可注射、促血管生成等功能,为糖尿病创面修复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最为关键的是,该项目实现了敷料从“被动治疗”到“主动调控”的变化,在抗菌、促血管和促愈合的多模态治疗方式上填补了市场空白。
如何“传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
与其它领域相比,生物与医药领域更为贴近民生需求,但其技术的转移转化周期也更为漫长。项目从研发到落地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不同团队的协同合作。“这条赛道特别接地气,却也特磨性子。”刘宣勇表示,从实验室到病床边,往往要闯过无数关。这时,“传球”的本事就显出来了,谁能把政策、技术、资本、市场这些“球员”串起来,谁就能让项目跑得更顺。
在刘宣勇看来,长三角国创中心就是优秀的“传球者”。作为由科技部批复、沪苏浙皖联合共建的国家级综合类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创中心自去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赛代评”的创新模式,集中挖掘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产业创新项目,并为获奖项目提供资金、平台等全方位支持,助力项目团队在长三角地区创业落地。
这“传球”的力道,参赛的团队最懂。“赛场简直是个‘资源磁场’,既能和各路高手过招切磋,取长补短;又能遇上行业大咖,三言两语就点透技术瓶颈。”参赛代表、无锡安耐忆科技有限公司CEO袁中元表示。
伍家松团队也被这记“精准传球”砸中过。决赛路演时,评委一句“医疗器械注册证怎么拿?”直接把他们拉回现实:医疗器械注册证根据其使用安全性分为一、二、三类,申请所需时间长并且类别越高,审批越严,光临床数据就得堆成山。“专家这话提醒得太及时了!”伍家松说,科研人员盯着技术钻牛角尖时,恰恰需要这样来自“场外”的清醒建议,帮着把技术和市场的“球路”捋顺。
此外,从前期申报咨询、市场调研到专家评审,项目团队还可以全程获得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专业指导与精准对接。“项目的评选不只是看技术的先进性,更强调技术的可商业化和落地性。”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介绍,长三角国创中心与团队一起开展市场调研,并帮助团队完善商业计划书。“这一过程不仅让商业计划更具可操作性和落地性,也让参赛团队对项目的商业化前景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如何“射球”?创新扶持机制是关键
临门一脚怎么踢得漂亮?与会专家认为,离不开扶持机制当“助攻”。
“以往,高校科研人员对发高水平论文有执着追求,这是我们职称晋升的关键,也代表了我们研究的先进性。”伍家松坦言,这也是科研人员更为擅长的部分。但随着评价体系的调整,如今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成为越来越多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方向。
“这个方向,我们面对的是市场、是企业,是我们不太擅长和熟悉的竞争环境。为此,也更为需要扶持和帮助。”伍家松表示,从这个角度而言,商业化能力比技术是否“高精尖”更为关键。
如何打进这个“球”?多位来自高校的科研人员表示,创新创业项目,更需要创新扶持机制。而长三角国创中心独具特色的创新措施——“项目经理制”以及“拨投结合”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
据刘庆介绍,去年,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的10个金奖项目负责人,直接在会后被聘任为长三角国创中心的“项目经理”,如今,5个项目正在国创中心的支持下落地。而“拨投结合”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创的新模式。“‘拨投结合’即‘拨款’和‘投资’相结合,这一模式是为了解决创新项目在早期融资时市场失灵的问题。”刘庆解释,通过专业化研判和市场化资金使用机制,这一模式可以提高财政资金拨款能力,推动更多前沿性、引领性、原创性技术跨越“死亡之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
“资本是非常‘精明’的。一开始走商业化这个方向的时候,一想到如何融资,我就信心不足。”伍家松表示,“拨投结合”的创新机制精准解决了创新创业团队在寻求资金支持上的困难。
“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长三角国创中心遴选“项目经理”及“拨投结合”支持重大项目立项的重要通道之一。截至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已经聘请了500多位产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用“拨投结合”模式推动了150多项重大项目在长三角区域进行产业化落地。
“这样的大赛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更重要的是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热情。”刘庆表示,近几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大赛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它们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协同创新搭建优质平台,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创新创业大赛孵化出一批行业先锋企业,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