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新华日报:从仿到创,恒瑞医药这样崛起

发布日期:2018-08-02 16:31   浏览次数:

 

每年研发投入占总营收一成以上

从仿到创,恒瑞医药这样崛起

《新华日报》 201882日 第3

7月15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优效化疗生物创新药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艾多正式上市,这是我国首个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获得优效结果的长效制剂。

5月30日,福布斯公布2018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恒瑞医药成为唯一入榜的中国制药公司。市值突破3000亿元的恒瑞医药,已成为江苏市值最大的企业和全国市值最大的医药企业。

“全国之最”是如何崛起的?位于连云港的恒瑞医药成立于1997年,由连云港制药厂改制为民营医药企业。“只做首仿药”,这是恒瑞医药从创立伊始便定下的目标。经过多年发展,恒瑞医药已成为国内最大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基地,在抗肿瘤、手术麻醉类用药、特色输液、造影剂方面首仿药的国内市场份额均列第一。

然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只做“进口替代”,更要“替代进口”。

从改良到创新,路并不好走。“当时,国内连一家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20年前我们就率先提出‘产学研合作’概念,与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合作,共建实验室,并搭建自己的科研中心。” 恒瑞医药总经理周云曙回忆说,早在1999年,恒瑞医药提出“创新转型”的发展战略,一边在首仿药领域积累经验和人才,一边为创新药研发做准备。2000年,便投巨资在上海建立新药研发中心。

经过十余年发展,恒瑞医药以抗肿瘤药、手术麻醉用药、造影剂等领域为重点科研方向,形成庞大而丰富的产品研发管线。在代表着全球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的生物技术领域,也搭建一系列研发平台。

走进位于连云港的恒瑞医药研究院,这里有研究人员600余人。一楼的分析测试中心,公司所有药物项目都要在这里测试。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钦伟告诉记者,根据研发需要,企业每年都会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如今中心已拥有各类型号的分析仪器30余台。

这是恒瑞医药重视创新研发的一个缩影。如今,恒瑞医药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跨国研发团队,企业在连云港、上海、成都、苏州等地以及美国和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分工明确、统一协作的创新体系。去年,恒瑞医药投入研发资金达17.5亿元,占公司当年营收的12.7%。

提高民族医药创新能力,是恒瑞的初心。一个震撼的现实是,中国所有药企的研发投入加到一块,也抵不上美国一家医药巨头。“中国医药的创新之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周云曙坦言,“创新药失败风险极高,往往做成一个药要投做10个药,周期至少10年,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坚持。”

瞄准优质制造持续创新,让恒瑞的产品得到国际认可。2011年,恒瑞首个创新药、抗肿瘤药“伊立替康”注射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论证,获准在美国上市。今年,公司又有2个创新药相继许可给美国公司,创下中国药企单个产品转让费的最高金额纪录。恒瑞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将注射剂规模化销往欧美日市场的中国药企。

如今,恒瑞医药已转型为我国创新药领域的龙头企业。“我们目前每年大概有4-6个创新药能够申请临床,在研项目有40多项,基本上能够保证每年都有一个新药上市销售。”周云曙自信地说。

放眼未来,在恒瑞创新药研发体系中,将更加注重中国人多发病药物研发,如治疗胃癌、肺癌的药物。“真正要解决中国老百姓看病用药问题,还是要靠民族药企的强大,靠自己的创新药。” 周云曙说。

短 评>>>

把创新融入企业基因

从仿制药龙头转型为创新药龙头,恒瑞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将创新因子融入企业基因,心无旁骛地投身医药行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成为恒瑞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创新,让企业长青;集群,让产业长隆。目前,连云港医药企业在研创新药超过百个,生物医药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产业名片。只有形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携手共进,才能不断提升医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同时,政府支持也不能缺位,推动企业做优做强,还需政企共同发力。 本报记者 付 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