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省政府与科技部新一轮部省工作会商会议为契机,紧扣科技强省总目标,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有了新的跃升。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3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5%,增加1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1%,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持续强化。高标准建设国家和省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搭建了世界首个360-430GHz太赫兹1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试验系统,发布了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姑苏实验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立项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29个;太湖实验室建成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试验设施,形成世界集成规模最大的船舶与海洋装备总体性能试验设施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累计完成33个光传输网络节点建设,启动首批开放试验项目征集;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烧室试验台点火成功;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团队再次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自主研发世界首套田间大型移动表型舱等。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设了mRNA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基地、苏州基地启动建设。新组建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特种合金、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已通过了专家论证并上报科技部。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超前布局重大原始创新,瞄准新型泛在智能物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全息光场显示等前沿领域,遴选省内顶尖科学家领衔,组织实施14项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全年共安排省级基础研究项目150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00余项,国拨资金达20多亿元,居全国前列。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成实施200余项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系统设计与仿真验证平台软件、高强高模碳纤维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263项,39项通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居全国省份第一。启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3家高新区入选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我省累计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72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服务业收入达11000亿元。
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新增高企超过4000家、总数达3.7万家。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超过7.2万家、同比增长79.3%,成为全国首个突破7万家的地区。加快科技上市企业培育,新增上市公司86家,其中主板12家、创业板38家、科创板29家、北创板7家。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19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行动,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总数居全国前列。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新建7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全省80%以上的专利授权、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都由企业完成。落实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全省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800亿元。推进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和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型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走在全国前列。“专利(成果)拍卖季”“J-TOP创新挑战季”成交额均创历史新高,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增幅超过29%。累计发放“苏科贷”贷款690亿元,全省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2600亿元。
四是开放协同创新成效持续显现。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召开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制定出台规划纲要、研发投入高质量增长、创新型产业集群、“四重清单”等“1+2+4”规划政策,举办首届高峰论坛,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克服全球疫情等影响,分别与新加坡和奥地利确定建立政府间产业创新合作联合支持机制,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澳门特区经济及科技发展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实体化运作,科技部同意并支持由科学界先行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的启动前期工作座谈会在江苏昆山成功举办,面向全球的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网络更趋完善。全年与中科院合作项目2300多项、销售收入超1400亿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第一。开展高校院所服务苏北、走进镇江等产学研对接活动,选派1665名科技人才到我省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69家各类国家级孵化载体在科技部相关评价中获评优秀、居全国首位。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立国家高新区与省级部门直通车制度,组织实施科技抗疫“百城百园”行动,批复筹建6家省级高新区,10家高新区入围全国高新区50强,创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连续5年保持总体进位。国家创新型城市总数达13家,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全覆盖,建设相关经验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南京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布局建设首批10家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深入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率先构建“4+1”工作机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五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调整省科技计划体系,整合形成四大类专项资金。按照“任务定榜、挂帅揭榜”“前沿引榜、团队揭榜”“企业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张榜、在线揭榜”等四种模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推进实施“减负行动2.0”行动,科研人员负担进一步减轻。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教融合培养产业创新人才等2项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年度任务清单,累计引进项目经理团队214个,布局建设专业研究所64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87家,研发人员数超过11000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6000多项,衍生孵化1100多家科技型企业,服务企业累计超过18000家。推进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省产研院等4家高校院所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我省3项举措入选科技部典型举措汇编。人才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新增两院院士16位、位居全国省份第一。开展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评选,表彰142个先进单位、企业和个人。获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居全国第一。高水平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持有效来华工作许可的在苏外国人超过2.4万名,20位外籍专家获“江苏友谊奖”,1人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科技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开展上下联动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试点,逐步实现了全省科技信用信息共治共享。
六是科技惠民富民水平持续提升。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组建种业创新联合体,加强种源关键技术攻关,育成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7个。大力推进南京国家农高区建设,省政府出台了专门支持意见,省地联动实施“揭榜挂帅”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省级农高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紧扣“健康江苏、美丽江苏、平安江苏”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惠民项目182项。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8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落户我省。强化科技对口支援,积极开展与西藏、陕西、青海、贵州等地科技合作。围绕苏北36个县域及“六个重点帮扶片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组织富民强县和科技帮扶项目324项。召开“五方挂钩”帮扶协调小组会议,全面完成1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