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在线回应群众诉求
支持基础研究 推动校企合作
新华日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3版
11月28日,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走进《政风热线》直播间,全省13个设区市科技局的相关负责人也同步在线,实时回应群众诉求,答疑解惑。
给予基础研究更多支持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任鑫坤是一位90后海归,他和团队正在从事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作为刚刚起步的科研人员,他认为有时候不太能抓准实际应用的需求,希望省科技厅在企业需求对接方面能够提供进一步支持。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顾忠泽认为,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衔接方面,江苏还有更大发挥空间。“有的科研人员可能长期奔波于项目申请、指标考核,是否可以加大对江苏省内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育,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去攻克科研难关。”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周其冈说。
徐光辉说,江苏现在正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省政府研究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下周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他透露,行动方案明确基础研究前沿方向的18个领域,制定今后一个时期18项任务,同时出台20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平台方面,我们将建立基础研究与科技攻关、成果转化衔接联动机制,在今后3年布局建设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在投入方面,强化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投入,今后3年将大幅增加,希望在现有的省级基础研究投入上能够实现倍增,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在人才方面,将通过青年人才创新专题和攀登项目等重点科技计划多措并举给予支持,鼓励青年人才勇闯‘无人区’,取得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严格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
近年来,市场上以机器人培训、编程为代表的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逐渐兴起。为规范这类机构行为,去年年初,省科技厅、省科协印发《关于江苏省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的通知》,各设区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实施办法。记者在宿迁市采访发现,不少科技培训机构还存在问题。有的机构师资不符合要求;有的机构没有科技培训资质,挂的是教育咨询执照,做的是机器人培训。
宿迁市科技局副局长冷庆丰在线回应,宿迁出台了《宿迁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实施办法(试行)》,对主办者、组织机构、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培训内容等12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多次联合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赴各县区开展科技类校外培训的专项检查。“记者采访的这几家机构目前还未通过属地科技部门的准入审批,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如果这几家机构仅开展科技类培训,我们将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准入的审批流程。”
如何促进全省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铁山说,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管理,指导各地切实履行好属地负责制,坚持先证后照,依法做好审批登记。二是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管理,督促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招生宣传行为,加强预付费资金监管。三是健全校外培训机构长效监管机制,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南京泰普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评为江苏省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2021年,在属地科技部门牵头下,该公司与南京工程学院达成合作协议,以双方项目需求为导向,希望能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搭建平台。然而,双方两年来未能推进任何项目合作,技术交流还是停留在浅表阶段。
“目前确实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企业组织重大攻关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可能难以提炼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也缺乏,难以服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需要。”省科学技术厅区域创新处副处长祝永坚表示,目前正在加紧解决这两方面问题。一是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成立创新联合体,通过探索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企业提升组织产业攻关的能力;二是深化拓展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巩固与目前高校院所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技术成果供给;三是推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通过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等方式帮助高校院所成果能够跟企业对接,进行精准转化;四要增加一些精准的对接活动,把成果精准推送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