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扭住48项重点科技任务,挂图作战、按季调度,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9.9%,两项指标均提前两年完成省“十四五”目标;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600亿元。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开局起势。省委省政府出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重点任务清单。组建“中心”专班,跨部门、跨区域统筹推进重点任务落实。按月调度27家省级部门和设区市工作进展,联合印发“三项清单”,建立数字科技动态管理系统,着力推进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创新型企业、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南京和苏州分别出台实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会同各设区市研究提出需要省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大需求,上下联动主攻突破和同向发力。
二、战略科技力量培植有力。构建以国家和省实验室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研设施等为支撑的重大科技平台矩阵。出台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措施,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跨广域网网络编码分布式存储系统,太湖实验室布局建设连云港中心,钟山实验室启动水稻新品种创制等6个科研项目,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10万立方米实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行。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31家,成立运行省实验室联盟。布局新建沿海可再生能源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获批1家、筹建2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三、关键技术攻坚求实扎实。聚焦30个重点产业攻关方向,积极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开展“1820”系统布局。对标国际领先启动建设物理、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及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支持科学家领衔实施48项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取得全钙钛矿叠层电池、“问天Ⅰ”类脑计算机等原创成果。围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前沿材料等领域,实施89项产业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8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牵头8项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部省联动实施“先进结构复合材料”“可再生能源”12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出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持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减两增”便利服务改革,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开展“企业创新服务月”活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居全国第一。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14家、累计达110家。4家企业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位居全国首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印发加强和优化科创金融供给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文件,举办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与12家金融机构签署“政银合作”协议,全年新增科技贷款2200亿元,发放“苏科贷”超100亿元。
五、开放协同创新坚毅前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举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与芬兰、挪威、奥地利等共同实施60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新加坡、香港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3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总投资206亿元。从高校院所新选聘1512名专家教授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召开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制定实施新一轮重点任务清单,全年GDP总量超2万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等4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20强;南京高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协同推进南京、环太湖、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
六、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8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49项。实施新修订的《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出台《关于推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实施18条科研人员减负清单。印发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工作指引,遴选14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省级试点。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建4家专业研究所,面向全球遴选43个项目经理团队,共建6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