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中获佳绩 ——
成果够硬核,创业很带劲
新华日报 2024年12月4日 第14版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落幕。江苏赛区共有111个企业晋级全国赛,获一、二、三等奖共6个,优秀奖70个。其中,一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赛区第一。
本届大赛分5个行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37个赛区、3万多家企业参赛,场场都是高手过招。《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采访6家江苏获奖企业,探寻背后的创新创业故事。
多年深耕,打破国外垄断
在新材料全国赛中,常州赛璞睿生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高端苛刻工况过滤技术系统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初创组一等奖。
公司创始人兼CEO李锋告诉记者,该项目是一项平台型产品,使用场景广泛,覆盖光伏、半导体、新能源锂电池、精细化工、高温冶炼、核工业等领域。“以往,高端过滤技术被国外垄断,国产过滤材料与进口产品差距较大。”李锋解释,主要原因是高端过滤技术对精度要求达到微米级,同时要保障在高温、高腐蚀等苛刻工况下的应用,而国际上能达到这样要求的企业屈指可数。
“材料研发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有一定的后发优势。”虽然企业2023年3月才成立,但核心团队在材料领域皆有二三十年从业经验。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过滤系统,精度达0.3微米,比进口产品的1.3微米遥遥领先。
凭借“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研发技术,海迈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在生物医药全国赛摘得成长组一等奖。海迈医疗创始人邱雪峰告诉记者,组织工程技术是再生医学领域一项颠覆性前沿技术,目前全球仅有一家美国公司能生产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但售价高昂,并未进入中国。目前,国内患者能用上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是欧美企业生产的ePTFE(一种医用高分子材料)人工血管。与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相比,ePTFE人工血管存在通畅率低、感染率高等缺陷。
为突破“卡脖子”技术,让中国患者用上效果更好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人工血管研究领域积累近20年的心血管外科教授邱雪峰毅然离职创业。海迈医疗在自主建立的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技术平台上,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小口径人工血管,主要用于慢性肾衰透析血管通路建立。9月,该公司研制的人工血管产品完成首例临床试验患者植入。邱雪峰高兴地说:“临床入组患者在植入我们的人工血管产品一个月后,已经成功开始血液透析,随访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ePTFE人工血管。”
挑战前沿,新赛道显优势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拥抱“新蓝海”,是获奖企业的“制胜法宝”。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赛道,奥创特新(南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成长组二等奖。这家2022年成立的企业,创始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研发创新材料中心,后又引进电池企业的高管。该公司董事长曹晓燕介绍,电池安全事故频发是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生产能够更好阻断热、火、电蔓延的新型材料,取代高温环境下隔热差、强度差的传统材料,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技术。例如,纳米胶囊技术,在防火贴片或涂料中植入纳米胶囊,当温度达到预设值时,胶囊自动触发,释放灭火物质,不仅能精准灭火,还能多次响应防止复燃。
将纳米功能材料封装在微结构内,是纳米胶囊技术和纳米复合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具有显著的前沿性。两年来,奥创特新完成两轮融资,建起4条量产线,今年在手订单达3亿多元。
在生物医药全国赛获得初创组三等奖的百开盛(江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通过合成生物学助力高值萜类产物制造的创新技术获得评委青睐。“合成生物是近几年新兴的技术领域,目的是通过人工设计,构建或合成不同于自然界的生物。”百开盛总经理助理张宝琪向记者介绍,合成生物学技术可在药物、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萜类物质是生物体内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从玫瑰提取的香叶醇、源自杉树的抗癌药物紫杉醇。传统的动植物提取方法,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萜类产物,在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上优势明显。比如,1公斤角鲨烯,如从鲨鱼中提取,需要捕猎3条鲨鱼;如从特定植物油中提取,需要250公斤植物油;而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只需要20升发酵液,且发酵过程仅几天。
强链补链,多方护航创新
本届大赛设5场全国赛,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全国赛,生物医药全国赛分别在常州、泰州两地举行,折射两地相关行业在国内的领先优势。
在采访中,获奖企业不约而同谈到江苏创新创业环境,尤其是良好营商环境、完备产业链的吸引力。
2023年7月,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无锡埃瑞微半导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重点项目被引入无锡高新区。“公司将研发和生产基地都设在无锡,在研发补贴和建厂政策等方面,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公司总经理段洪伟说,“此外,无锡产业链比较完善,有一批集成电路领域龙头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产业配套。”
这家在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获初创组二等奖的企业,专注于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此类设备目前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已进入实验室样机阶段,预计明年产品将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李锋团队选择常州同样是看中当地产业配套,而团队落地也为常州多晶硅产业链“补链”。赛璞睿生的生产线不到一年即投入使用,并实现销售。该公司已有8000平方米厂房,年产10万平方米的高精度过滤材料生产线,还在扩建新的生产线,发展势头很好。
在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中获成长组三等奖的半导体真空镀膜设备供应商——南京原磊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是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原磊纳米创始人郑锦说,做半导体设备研发很“烧钱”,因为验证周期很长,有两轮融资、多家银行的贷款支持,公司才能专注于创新创业。
通过在江苏赛区举办的行业赛,江苏银行南京分行接触原磊纳米公司后,运用“专精特新贷”产品为该公司新增授信800万元,助力开拓创新。据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组委会办公室统计,2013年以来,省内金融机构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江苏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超过500亿元,创投机构对获奖企业的股权投资超过3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