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
布局未来产业“种子”,支持更多重点项目
新华日报 2024年3月13日 第10版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忙着走访调研中小微企业,帮中小微企业解决一些转型中的难题。“我记得在苏州高新区走访调研时,一家显微医学设备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企业在传统工艺链接数字化上遇到了难题。针对这家企业的技术需求,我们帮忙企业对接了一家专业研究所。双方顺利合作,很快完成了光学导航系统数字化升级的技术攻关!”刘庆说,2023年,江苏产研院一共孵化出市场化的产业技术服务机构5家,为江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的根本遵循。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刘庆表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冶金、化工和纺织等传统行业体量都很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这类传统产业而言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为此,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他看来,江苏应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30多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布局等方面重点发力,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刘庆还期望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作用,一体化地征集需求、集聚资源和一体化地联合攻关,促进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一体化深度融合。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建立产学研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角度促进产学研进一步深度融合,助力未来产业发展,也是他今年上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今年两会,刘庆还提出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创新要素流动的建议,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过去一年,我去了欧洲、中东、澳洲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特区,推动全球创新资源和长三角产业合作,取得了较好效果。我感觉到,全球对和中国产业合作是非常看好的,这些科学家、这些具体的大学科研机构很渴望与中国进行合作。”如何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到自己所深耕的领域,刘庆有着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研发机构的建设;第二是梳理现有产业重大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第三是布局多种未来产业的种子,支持一批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