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 | 以体制机制之“通” 破解成果转化之“痛”

发布日期:2025-09-05 16:26   浏览次数:

编前语:9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荔枝新闻推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系列报道,走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园区等,与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等共话产学研深度融合,展现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点击播放视频

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头连着高校院所大量的原创性成果,一头连着行业发展的“急难愁盼”。如何让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众多企业创新主体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江苏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以“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促进科技链、产业链、金融链和人才链有效融合。

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体制改革加速释放创新潜力

直击缺血性卒中治疗难题,今年七月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团队的“新型环状RNA药物”以1.6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签约。这一成果不仅有望打破临床缺血性卒中治疗药物匮乏的困局,更突破传统药物单一靶点局限,为患者带来首个针对缺血性卒中多靶点协同干预的核酸药物,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恢复效率,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早在2024年,南京一家药企就向姚红红团队伸出“橄榄枝”,有意与其联合研发新药。缺乏产业化经验的姚红红向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寻求协助。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窗口,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深入该项目团队,提供专业咨询,打磨转化路径,确立技术服务里程碑支付方案,最终促成了该项目顺利转化。

“今年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赋权等重大项目储备了40余项,全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明显提升,窗口受理的成果转化项目数量加速上升。”江苏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以来,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总经理王立辉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技术转移是一个复合型要求较高的行业,传统的评价方式很难适应技术转移人才的评价要求。”王立辉说,在东南大学新推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激励措施(试行)》中,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被纳入学院关键业绩指标综合考核。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实施的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单个项目到款超过500 万元的,可视同国家级项目1 项;超过200 万元的,可视同省部级项目1 项;超过100万元的,可视同高质量论文1 篇。“‘好不好,市场说了算’,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方面引入市场化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由‘结果导向’替代了传统的‘过程性评价’,给广大技术转移人才提供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和发展空间。”

在王立辉看来,“三项改革”中,“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尤为关键。通过“股权”方式,采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赋予科研团队自主决策和转化的权利,从“管股权”变为“管收益”;“先使用,后付费”的风险共担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可提升高校转化意愿,简化成果转化流程,缩短转化周期。既激发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消除科研人员对转化失败可能导致追责的顾虑,释放企业转化的发展潜力,又能减少国资管理的压力。

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了“科研、转化、产业” 之间的壁垒,让 “科技成果” 从 “学术资源” 变为 “经济资源”,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 “成果用起来”,最终实现 “科研人员有激励、企业发展有动力、区域竞争有优势” 的多赢格局。王立辉期待着学校科研团队能够结出更多科技转化的硕果。

为“想干者”搭台 广纳贤才破题创新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密度差大,均相掺混后如何确保材料长时间放置不分层,避免材料失效或性能衰减,这是我们正在重点攻关的一项用于复合型金属相变材料的关键技术,目前已经具备阶段性成果了。”中绿空间液态金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绿空间液金”)材料研发部经理刘贵林说。

液态金属的低粘度、高热导率和宽液态温区等特性,已使其成为新材料科技的前沿热点之一。2022年,刘贵林所在技术团队参与了空间站工程航天技术试验领域液态金属热管理试验装置的研发工作,针对液态金属热管理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特征,开发小型散热回路和相变控温试验模块,用以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中液态金属低速对流换热特性、受控熔化、膨胀缓冲等关键技术。未来,这批关键技术成果将可扩展应用于民用领域的极端散热需求。

刘贵林原本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液态金属热管理技术方面的课题研究,2021年该团队受邀在昆山高新区完成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短短几年间,中绿空间液金已成长为昆山高新区的“硬科技”企业,并入选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昆山高新区服务型政府能想你所想,给我们创业者解决了不少问题。”刘贵林回忆,从初创时的厂房配套到发展期的专利授权审批、昆山市首笔科技创新再贷款业务,企业成长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昆山高新区的大力支持。

昆山高新区科学技术与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岚介绍,昆山高新区正在积极开展“小升高”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梯度跃升。积极构建以13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74家高新技术企业,22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8家省级瞪羚、独角兽(潜在)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企业矩阵。积极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榜挂帅”工作。一方面,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参与设立总规模4.5亿元的昆山天使投资基金,通过稳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赋能,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已对接各类项目350余次,推进超10个投资项目的投资,在昆山高新区内已完成臻泰生物、智微无界2个项目的投资,总投资额1800万元。投资的昇印光电获评独角兽培育企业、恒影感知入选第二批姑苏人才公示。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构建市场化开放共享机制。

“下一步,昆山高新区将加快推进项目投资、打造基金赋能链、招募专业投资人才,统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产业创新园区。”陈岚说。

来源:荔枝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入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关闭